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計畫主持人至南投草屯辦理稻稈再利用及切割掩埋技術之應用示範觀摩會

  水稻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來源,而稻米收穫後,稻稈是重要的剩餘產物,以每公頃的稻田收穫後,產生6公噸的稻稈,因此稻稈如何處理,一直是困擾農民的一件繁瑣事。為了方便,過去許多農民都以就地焚燒來處理,將稻稈灰燼回歸於稻田中,但焚燒稻草不盡造成空氣污染,也時有產生農民在焚燒稻草過程中,遭嗆傷,甚至造成被燒死的意外。

  南投縣為台灣唯一不臨海的縣市,土地以森林面積占最多,其次為農業面積,除農業外非常適合發展觀光產業。而南投縣稻米種植面積為5,021公頃,估算會產生30,132公噸之稻稈。儘管政府三令五申宣導稻稈不燃燒政策,但至今仍有農民露天燃燒稻稈,造成農忙時期濃煙密布、空氣品質不佳,已影響南投縣民眾生活及觀光產業的發展。

鑑於此,本研究團隊進行「建立稻稈集運利用模式以及稻稈就地切割掩  埋的技術之建立。本次觀摩會主要讓農民參觀使用不同益生菌肥在田區處理時之切割稻稈腐爛分解情形,並分析其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質、土壤化學性質等變化,以建立讓農民可參考之水稻栽培模式。
本次觀摩會於2015年6月12日早上舉辦,與會農民有數十人,大家充滿著興趣與好奇。首先經由計畫主持人進行簡報介紹後,開放農民提問進行技術交流。農民提問相當踴躍,除就地切割掩埋的技術外,也向政府提出許多有關政策方面的建言。示範合作農民林班長,也分享這次實際參與合作使用不同益生菌肥進行就地切割掩埋的栽培經驗。從空照的稻田圖片來看,使用益生菌肥對土壤地力可以有效提升。示範觀摩後,許多農民又留下來提出非常多的經驗與意見交流,讓我們整個研究團隊倍感農民的熱情與溫馨。整體來看,此次觀摩會算是非常圓滿成功。

開幕及計畫主持人進行觀摩會簡報

農民提問及意見交流

實地參訪示驗田及意見交流

本研究使用之空拍機進行試驗稻田之取像

不同試驗區之稻田栽培情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