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移地研究-計畫主持人至東北農業大學瞭解水稻於黑龍江省之栽種情形以及水稻育苗機械化與自動化現況

  計畫主持人與東北農大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參訪與移地研究,藉此瞭解水稻在黑龍江省的栽種現況,水稻育苗機械化與自動化現況,及未來發展的趨勢。東北農大工程學院陳海濤院長介紹該學院使用秸桿廢棄物,萃取纖維進行清潔地膜之製造。製造之地膜並針對水稻和旱田蔬菜作物進行栽種試驗,初此試驗有不錯的成效。透過此次的交流也瞭解到中國東北因農地面積大,實施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耕種是必行的方向。也因此,東北農大工程學院劉宏新副院長表示,他們因為在東北地區以農業為主的大學,肩負研發解決東北大田耕種之機械化研製與改良。他們與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有著密切合作的關係。包括研發技術、農機技術推廣、人才培訓等。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同樣位於哈爾濱市,成立於1958年,是中國大陸中省級綜合性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規模較大之一,該機構之職員工總數約500人。在水稻育苗作業機械方面之研究,該院也著手開發智慧型水稻浸種催芽技術與週邊設備, 智慧型水稻浸種催芽等週邊設備包括供熱、供水、選種、浸種催芽、監控等五大系統。該設備之特點為集連續機械化自動選種、增氧破胸催芽及動態組合能源於一身,以超頻電磁感應、空氣源熱泵和太陽能為主要熱源,以燃油鍋爐為輔助熱源,進行浸種、給排水、破胸、催芽等全程的溫度控制和浸種水位控制,解決了人工鹽水選種和傳統浸種催芽的供熱及供氧不均等問題,明顯提高稻種發芽品質。除了智慧型水稻浸種催芽技術與週邊設備外,該院也針對播種機械化,開發磁吸式自動播種機,適用於穴盤播種。

  該院除了與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有密切合作,並成為該學院之研究生人才培養基地。使東北農業大學訓練的研究生具有實務動手的經驗。此外,該院也與北京的中國農業大學有密切的學術合作,並設有中國農業部旱地農業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現代農業裝備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種植業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農機新產品試驗基地等。

  中國大陸之稻米栽種面積約計有3000萬公頃,其中有2000萬公頃的秈稻,1000萬公頃的稉稻。而東北三省之稻米栽培以稉稻為主,其中以黑龍江省面積最大,約有400萬公頃,吉林省和遼寧省約各有67萬公頃,因此黑龍江省為中國的稻米糧倉所在。透過不斷的品種改良,目前每公頃約有7500公斤。而其買賣與交易的稻穀含水率約為14.5%,遠低於台灣的13%要求。概因,東北地區濕度低,稻穀放置於室溫下,稻穀平衡含水率低,稻穀保存較容易,也不會因稻穀的高含水率而使稻穀長蟲或徽菌,致使稻穀損壞。

  東北地區因冬天天氣嚴寒,因此一年僅有一期稻作。每年4月中旬育苗,5月中旬插秧,9月黑龍江省開始收穫,10月則輪為遼寧省。因此在9月底、10月初在東北會有一波農機大調動的景象。由於育苗時,外氣溫度仍低,因此皆在設施內育苗。育苗過去都由農民自行育苗,每戶農民的平均農地約0.67~1.33公頃,屬於小農制度,因此育苗成本高、耗費勞力多,育苗機械化與自動化程度低。中國政府,也有感於農村勞力外流多、農村勞力老化嚴重,致使農村勞力不足之現象,愈加突顯。透過政府補助,設置規模化育苗中心,以集中化育苗,提供給小農農民插秧,是目前政府努力的方向。規模化育苗中心由政府補助約1/3的硬體與機械設備,其餘自行籌措,朝向企業化、專業化育苗方式發展。也因為如此,本聯盟所發展之育苗機械化與自動化作業系統,未來將有潛力推展至中國大陸使用。

  中國大陸稻米的栽種方式計有育苗插秧、直插,與育苗抛秧等方式,在中國南方有採用過此三種栽種方式。但因抛秧栽種方式,難以控制栽培密度,且沒有固定的行株距,造成生長期間的管理不易,以及機械收穫困難等問題,而終致無法推廣,宣告失敗。直播方式,目前在南方還有在推廣使用,但在中國東北,則不可行。其原因為播種期間之外氣溫度仍低,致使稻穀直播於田間後,在田間生育困難,甚至因低溫而致使稻種無法正常生長。是故,在中國東北仍以育苗插秧為慣行的栽培方式。綜上所述,本聯盟所推廣之水稻育苗一貫化播種作業系統、秧苗箱自動疊棧機、秧苗箱自動取箱機、秧苗箱田間自動卸取機,將有潛力在中國東北進行推廣、行銷。

  計畫主持人於這次的移地研究與技術交流中,了解大陸與會者也提出稻(秸)稈的處理技術,這也是兩岸目前都有面臨到的問題。目前許多農民也都是偷偷燃燒稻(秸)稈,造成農忙時期到處濃煙密布並充滿嗆鼻煙味,不僅造成空氣污染,也影響到交通。若依稻米種植面積1 公頃會產生6 公噸之稻稈計算,台灣33萬公頃的稻田面積將產生198萬公噸。而大陸的數量更是驚人,若加計玉米稈則其數量更是可觀。

  露天燃燒稻(秸)桿造成的煙霧迷漫是每年穀物收成期在中國東北常見的一種景象,秸稈被農民隨意焚燒,造成相當程度的空氣污染,包括了能見度降低、懸浮微粒濃度增加、並產生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等氣狀污染物等問題。此種燃燒稻稈之處理不但會引起民眾呼吸道的疾病,還會造成交通事故及生活上的不便利,儘管此種做法可以節省農民許多稻稈之處理費用,但社會卻因此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來解決其所帶來之災害。目前稻(秸)稈比較常見的方法除了田間就地焚燒外,還有切割就地掩埋,做為栽種有機質肥料。另外,將稻(秸)稈做為再生材料,包括製作草繩、草袋、草蓆或覆蓋資材等,未來稻(秸)稈的處理與再利用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圖1、計畫主持人於東北農業大學校門口留影。

圖2、與李蓉科長等於東北農大工程學院前合影。

圖3、東北農大工程學院陳海濤院長介紹秸桿廢棄物,萃取纖維進行清潔地膜之製造等技術。

圖4、計畫主持人簡介台灣育苗之發展及現況並交流兩岸水稻育苗之現況以及未來趨勢。

圖5、與東北農大之各單位學者合影。

圖6、黑龍江大型水稻育苗中心介紹之影片(一)。

圖7、黑龍江大型水稻育苗中心介紹之影片(二)。

圖8、設置規模化溫室大棚,於天寒地區維持育苗品質及控制適合之氣候環境。

圖9、黑龍江省設置規模化育苗中心,以集中化育苗,提供給小農農民插秧(浸種池)。

圖10、黑龍江省設置規模化育苗中心,以集中化育苗,提供給小農農民插秧(秧苗綠化與栽培)。

圖11、計畫主持人參訪相關育苗設施,並於大棚前留影。

圖12、溫室大棚內高架栽培草莓之情景。

圖13、溫室大棚內栽種番茄情景。

圖14、環境控制箱穩定作物之生長狀態及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